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彭清华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尹力
川蜀大地发生沧桑巨变,人民生活实现时代跨越
七十年辉煌历程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引领四川跨越发展提供深刻启示
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奋力书写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时代答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川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一、川蜀大地发生沧桑巨变,人民生活实现时代跨越
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省,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济规模从1952年的20多亿元到2018年的4万多亿元,实现历史性跨越。产业结构从“一二三”“一三二”转变为“三二一”,建成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建成进出川大通道31条,公路总里程超过33万公里,开通国内外航线346条,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近5300万人次,“蜀道难”成为历史。与22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往来,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47家,正从内陆盆地走向开放前沿。
从温饱不足到决胜全面小康,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8年的71万,贫困发生率从9.6%下降到1.1%。今年底藏区贫困县将全部摘帽,明年彝区贫困县将全部摘帽。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322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8636万人。
从发展滞后到繁荣兴盛,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川蜀文化影响力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达664个,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61项。9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6%、普通高校达126所。建成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635个,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6%。普惠医疗卫生格局全面形成,人均预期寿命77.1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7.8%、98.8%。
从粗放开发到和谐共生,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作出建设美丽四川的重大战略决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阶段。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绿化全川行动,森林覆盖率达38.8%、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84.8%。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83.7%,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居全国第一,清洁能源示范省基本建成。
从封闭落后到全面进步,民主法治建设开创新局面。藏区彝区“一步跨千年”、社会制度发生跨越式进步,民族地区繁荣发展、长治久安。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深入,治蜀兴川法制体系建设取得较大突破,藏区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同时,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持续用力正风肃纪,抓铁有痕惩贪治腐,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攻坚克难、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精准扶贫等急难险重工作推进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全省政治生态发生了可喜变化。
二、七十年辉煌历程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引领四川跨越发展提供深刻启示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四川发展各方面全过程。70年来四川之所以能创造辉煌的成就,归根结底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只有把党的领导体现到治蜀兴川各方面,贯穿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全过程,确保党始终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确保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70年来四川走过的历程告诉我们,发展是必须紧紧抓住、一刻也不能放松的中心任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四川最突出的问题。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才能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
必须坚持破除“盆地意识”,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70年来四川与时俱进的创新探索昭示我们,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发展大突破。四川每一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都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带来的。只有破除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以创新思维和全球视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始终走在全面开发开放前列。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70年来四川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发展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必须坚持弘扬实干担当精神,把宏伟蓝图变成生动实践。70年来四川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巧干敢干,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只有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一年接着一年干,才能实现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好中国梦四川篇章。
三、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奋力书写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时代答卷
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抓好党的各项建设,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发展总体擘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大力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强“主干”,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多支”,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加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好自贸试验区。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聚焦藏区彝区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下足“绣花”功夫。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推动教育、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着力防风险守底线,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守住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三条底线”。加强平安四川建设,推进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本期统筹:林治波 徐 隽 王明峰
部分图片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提供
《人民日报》(2019年07月30日09版)
版式设计:蔡华伟
《人民日报》(2019年07月30日10版)
四川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着力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发展总体擘画在川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编 者
成都: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城市
本报记者 林治波 王明峰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70年来,蓉城成都在新中国的怀抱里不断成长,日益壮大。今日的成都,犹如鲲鹏展翅,正朝着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快速飞跃。
在成都,市民们发现,出现了越来越多彩色步行道,两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被称为“天府绿道”。人们在这里骑行、散步、休闲,海内外游客甚至将绿道当成了“打卡地”。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四川天府新区时,要求“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为落实这一重要指示,成都开始了公园城市建设的全面探索。
锦江区的樱花广场,过去只有其名,而不见樱花,现在这里樱树成林,花开时节就成了樱花的海洋。武侯区菊乐路口的一处公共卫生间,屋顶是红艳艳的三角梅,外立面是黄绿色的鸭脚木、吊兰,全身披绿,成为立体绿化的范例。
未来3到5年,成都将陆续新建100个城市公园;到2025年,将在中心城区新增小游园、微绿地400个,将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增至1000个以上,建成“千园之城”。
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是成都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公园城市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是规划理念的变革、建设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模式的探索。”为此,成都在历史街区、现代新城和未来新区,分别启动了以天府锦城、交子公园、鹿溪智谷为载体的示范工程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天府绿道已累计建成3059公里,沿天府绿道串联生态区55个、绿带155个、公园139个、小游园323个、微绿地380个,初步形成了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的五级城市绿化体系。成都还在绿道体系中植入了2098个文旅体育和科技展示设施,市民的生活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
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也催生着新的经济形态。
4月24日,成都地铁10号线实现了5G视频通话,这是全球首条5G地铁线路。
在2017年召开的新经济发展大会上,成都市决定聚焦“六大新经济形态”,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构建“七大应用场景”:服务实体经济、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产业、人力资本协同、消费提档升级、绿色低碳发展和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
大力推动5G、8K、人工智能、物联网、网络安全、氢能等全产业链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规划建设200平方公里智慧交通生态圈,启动建设5平方公里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场……新经济发展在成都紧锣密鼓,方兴未艾。
“我们的任务,不是直接干新经济,而是统筹协调,形成有利于促进新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让成都成为‘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全市新增新经济企业4.1万户,同比增长19%;百家重点企业中71户规上企业累计收入251.47亿元,同比增长40.24%;新潮传媒、医云科技、1919酒类直供、驹马物流4家企业成长为“独角兽”;245家新经济企业获得投资170.21亿元。
立足天府,全域向外,成都正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满载成都制造的中欧班列(成都)“创维号”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十天左右时间,这些产品就将通过终点波兰进入欧洲进行销售。列车返程时,又会将荷兰的奶粉、德国的汽车配件、丹麦的饼干等带回四川。如今,从成都出发的国际班列联通了境外24座城市和国内14座城市,仅今年上半年就开行了1285列。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的运输货值达25.2亿美元,同比增长18.7%。1至4月,木材项目预计带来约3亿元贸易额。
去年,成都双流机场客流量突破5000万人次,位居全国第四。正在建设的天府国际机场,计划2020年基本竣工,2021年投入使用。截至今年上半年,成都开通国际航线数达119条。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成都承东启西、联通欧亚,从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前沿。2017年3月,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3个片区中,成都占据2个。
超越四川盆地,着眼国家战略全局,四川省和成都市做出了东进的决策。成都市已明确提出,要将东部新城打造成为成都耀眼的名片、走向世界的“未来之城”。
重庆由东而西,成都由西而东,两者相向而行,不久的未来,一个可与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媲美的重量级城市群将在西部崛起。
重装之都 德阳加速
本报记者 林治波 宋豪新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德阳披荆斩棘、一路奔跑,研制生产了一大批“国之重器”。近年来,德阳加快建设装备技术智能制造示范市,走出了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新路。
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集群不断啃下“硬骨头”:东方电机成功自主研制单机容量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标志着我国在世界水电“无人区”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成功自主研制“华龙一号”首台常规岛汽轮机,为“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全球首堆示范项目——福建福清核电5、6号机组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德阳在钢铁、化工、造纸、印染和建材领域去除无效产能,同时实施100个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扩大有效产能。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金属(铝)燃料电源、动力电池产业化;自主研发石墨烯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新型材料玄武岩连续纤维池窑生产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今,“德阳造”遍及“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全市160余家配套企业出口装备制造产品50余种,售后服务覆盖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德阳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装备供应基地。
德阳市委书记赵世勇表示,“德阳将继续练好‘内功’,加快构建以高端装备、通用航空、轨道交通等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为挺起中国工业的脊梁而努力奋斗。”
产业转型升级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区域协同发展则为高质量发展构建着新格局、拓展着新空间。
德阳是距成都最近的地级市,两市同处天府腹心,城际相距仅40多公里,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互动。如今,成德动车日开行80余列,在全省率先实现动车“公交化”运营,最快23分钟便可抵达成都。两地已建成5条高速公路、4条干线公路、4条轨道交通,德阳全域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
不只是交通,协同步伐还迈向了产业布局,德阳主动对接成都“东进”战略,在与成都共同打造成德工业园的同时,规划建设90平方公里、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凯州新城,着力打造凯州新城、淮州新城、简州新城、空港新城产业协同发展区;主动对接成都“北改”战略,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天府旌城”,着力打造以天府大道北延线为城市中轴、以石亭江人工湿地为生态本底、以现代产业为支撑的公园城市新区。
协同,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注入新动能,也让德阳毗邻大都市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绿色遂宁 快步前行
本报记者 宋豪新
遂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成渝经济区腹心。2018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221.39亿元,同比增长8.8%,今年上半年达到8.9%,增速居四川全省第二位。近10年来,经济保持了年均11.9%的增速,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遂宁市委书记邵革军说,遂宁依托成渝城市群区位优势,抓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体思路,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城即是景,景即是城。如今,遂宁正加快“引水入城”步伐,随着城市上游的唐家渡电航建成,整个观音湖的城市水面将增至30余平方公里,加上正在规划建设的17个郊野公园、9处湿地公园、72公里环湖“翡翠项链”,一座现代花园城市、景区化城市逐渐显现出婀娜的身姿。
在乡村,也透露出浓浓的绿色气息。遂宁实施“生态宜居城镇建设行动”,将20个镇建设为花园小镇或生态小镇示范镇,到2020年底,将建成5个花园小镇、15个生态小镇;全面启动“五位一体”试点建设任务,出台《遂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每年考核评定乡村振兴先进县(区)1个、先进乡镇3个、示范村20个,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和构建田园景观,让遂宁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遂宁距离成都和重庆都是128公里,位于成渝城市群的中间位置,是典型“不靠海、不沿边”内陆城市,要发展必须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吸引资源。
今年上半年,遂宁“三产”领域大事不断:今年3月,投资100亿元的康佳电子科技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一个年产值80亿元,包括液晶电视、LED显示屏等在内的大型视讯产品生产基地,及多层线路板、柔性线路板在内的电子电路产品基地;5月,绿地·遂宁1958文创产业园正式启动建设,不久的将来,一座国家级纺织遗址公园将拔地而起。
遂宁坚持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壮大电子信息、锂电及新材料、机械与装备制造、油气盐化工、食品饮料五大优势制造业,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发展数字经济。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遂宁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具有遂宁特色的产业链,引进康佳、创维、广义微电子等电子企业200余户,建成西部电子元器件、新光源、电子电路三大制造中心和西部芯片制造基地,实现了从“切芯片”到“造芯片”的转型升级。
《人民日报》(2019年07月30日11版)
图①:泸州市红高粱种植基地。
陈 曦摄
图②:自贡市恐龙馆展厅。
熊心权摄
图③:宜宾港。
资料图片
图④:绵阳掠影。
廖世龙摄
当前,四川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正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关于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四川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把握阶段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编 者
绵阳:科创助推新发展
本报记者 林治波 宋豪新
7月19日,在位于绵阳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大厅的屏幕上,一组数据勾画出该平台的成长轨迹:网聚科学仪器5000多台、服务产品1.1万余项、共建单位200余家、累计签约服务3000余次……
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运营负责人陈俊岗说:“我们将共享经济理念引入科技创新领域,将科研院所的仪器设备资源与中小企业研发需求对接,实现了政府、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三赢。”
近年来,中国(绵阳)科技城吹起了一股“共建共享风”,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支撑“中国创造”提供了重要力量。
去年,四川旭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突破制备屏幕保护玻璃关键技术难题。“我们将继续加大新产品研发,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一方面超越国际上同类产品的性能,另一方面把产品扩大到其他的领域。”公司研发总监宫汝华说。
在绵阳,像旭虹光电这样受益于科技创新发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企业还有很多。
今年4月,绵阳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如约而至,梳理获奖项目发现:2018年度绵阳市科技进步奖中,由企业牵头和参与完成项目占13项,占比50%,企业创新实现大提升。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综合发力,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绵阳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去年,绵阳市企业研发投入达到46.2亿元,同比增长21%,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研发投入比重达到34.1%,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
搭载体、强保障、给支撑,中心问题环节也在抓紧突破。从一开始,中国(绵阳)科技城就紧扣体制机制,从制约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抓起。
今年2月,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动员大会召开,并印发《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确立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生态营造、创新活力激发、创新产业壮大、开放合作深化、发展环境优化“六大工程”,破解科技城建设中的难点、堵点。
与此同时,今年3月,四川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意见》,从简政放权、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了20项支持政策事项,全力推进科技城建设提速。
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智谷科技园区应运而生,并相继规划建设了5G科技园、卫星应用科技园、核技术应用科技园、生物科技园、信息安全科技园等八大科技园区,成为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科技新区的核心支撑。
在开园仪式上,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绵阳发展人工智能和5G的春天来了:通过持续推进5G网络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绵阳现已建成5G站点126个,培育相关企业20余家,5G产业规模达到65亿元,成为中国移动全国首批“精品千兆示范城市”,5G产业生态圈正加速形成。
“我们在绵阳挂牌之后,会把5G的研发工作和产品设计研发放在绵阳,开展面向5G、人工智能和行业结合的新产品研发,也会在绵阳促进一些技术应用的落地。”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赵立君说。
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和园区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是解决好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的基本路径。推动科技城加快发展,最终要落在产业发展上。
“科技城是绵阳的金字招牌。”绵阳市委书记刘超说,要推动科技城建设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更好地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自贡:千年盐都展新姿
本报记者 张 文
2017年4月,自贡市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城市。“自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要用好用足产业、创新、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在制度上先行先试,努力在全国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中率先突破、作出示范。”自贡市委书记李刚表示。
漫长的盐业历史,奠定了自贡工业文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自贡作为工业城市曾几度辉煌,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自贡工业曾出现急速衰退,走到了转型的历史关口。
振兴路上,自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改造提升盐及盐化工、绿色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努力实现“老工业”的突围。目前,自贡与科研院校围绕重点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转移推广及人才培养等合作不断拓宽加深,发挥自贡高新区国家级孵化器等平台作用,推动重大成果加快转化。
“自贡制定了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办法,把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热情。”自贡运机集团负责人吴友华说,目前集团自主研发生产的管状带式输送机占国内市场份额1/3以上。
在政策上做“加法”,自贡出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0条措施,以智能制造为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在企业成本上做“减法”,自贡取消、停征和减免收费项目129个,行政审批提速81.3%。
近年来,自贡继续引导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目前,该市已有80多户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5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每年签订经贸和工程订单逾10亿美元。同时,大力拓展灯会外展市场,2017年自贡灯会首次点亮G20峰会,先后在近20个国家展出。
川南:传统酿造守匠心
王明峰 陈 曦 王 波
川南泸州市、宜宾市是四川白酒主产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依据不同的条件、规模、特色,聚集了一大批白酒产业集群、品牌集群和人才集群。
新中国成立后,泸州老窖历经公私合营、八五技改、规模扩张和股份制改造上市,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国有大型骨干酿酒企业。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管委会经信局副局长赵建华说,园区以白酒酿造为基础,向上促进原粮种植、生态农业等第一产业发展,向下延伸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
溯江而上,位于宜宾翠屏区的五粮液产业园区一片繁忙。1909年得名的“五粮液”,见证了宜宾城的历史。目前,五粮液园区已建成拥有4万吨级的特大型单体酿酒车间,具有年产白酒20万吨的生产能力和40万吨原酒储存能力。在五粮液的龙头作用下,2017年,宜宾市建成中国首个白酒“千亿产区”。
今年3月29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北向通道白酒测试专列正式开行。随着这辆装载货值约2000万元的白酒专列开往石家庄集散地,泸酒北上新通道宣告建成。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2017年4月挂牌以来,相继开行东向“五定”外贸直航班轮,南向泸州—广州、钦州铁海联运班列,西向“蓉欧+泸州港”号班列。这次白酒测试专列的开行,与东北—泸州粮食专列等,共同构建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北向通道。
宜宾港地处成都—贵阳、重庆—昆明X形交通交汇处,成渝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的核心区,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交叉点。
目前,泸州、宜宾两地白酒产业从业人员近27万名。“没有十年成不了行业能手,没有三五载的历练入不了门。”从事酿酒生产技术工作已31年的泸州老窖传统酿制技艺第二十二代传承人沈才洪说,推动白酒产业发展的精神内核,在坚守“匠心”。
为面向白酒行业培养专业性酿酒技术人才,加大高级酿酒人才储备,2017年,中国酒业协会、五粮液和四川轻化工大学合作共建了中国白酒学院。“中国白酒学院要成为中国白酒走向世界舞台的‘大脑中枢’。”四川轻化工大学校长、中国白酒学院院长庹先国表示,从原料育种、发酵技术、产业规划到文化传播等,学校培养的酒业人才几乎覆盖整个白酒产业链。
《人民日报》(2019年07月30日12版)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川省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深入分析全省脱贫攻坚形势任务,找准存在的困难问题,丰富完善工作思路和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在川蜀大地落地生根,展现出旺盛的生机活力。
——编 者
三州奋力奔小康
本报记者 林治波 张 文
幸福小康,一人不落。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三州地区占全省总面积60%以上,既有全国第二大藏区,也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三州的区县绝大多数为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是四川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资金向三州聚集,人才向三州流动,政策向三州倾斜,三州地区产业发展带来地方经济的腾飞、绿水青山实现生态富民的梦想。
产业驱动,提升致富“造血功能”
在阿坝州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的贫困户瓦桑初正忙着给牦牛挤奶:“今天这两桶奶送出去,两百多元又挣到了!”
红原县平均海拔近3600米,是四川典型的高原藏区贫困县。2015年以来,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原四川省食药监局)先后派出20余名干部到此挂职参与脱贫攻坚。“我们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积极拓展县里牦牛奶特色产业链。”该局派往红原县挂职县委副书记的熊华明介绍,如今上万名牧民加入牦牛奶粉产业中,产品畅销20多个省区市和海外地区。
森林茂密,植被丰富,一条小河从两面大山中安静穿过,上百只梅花鹿在此奔跑嬉戏——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查尔村,梅花鹿是村里的岗景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吉林省引进的。专业合作社管理员杨建华告诉记者,目前年产鹿茸700多公斤,每公斤可卖近8000元,以林地入股的60多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可得2000元现金分红。“党的产业政策好,绿水青山就是宝!”杨建华介绍,合作社打算发展生态观光,吸纳更多的农牧民就业。
在四川三州地区,捐款捐物的“被动输血”模式,逐渐被产业驱动的“主动造血”模式代替。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藏区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5%左右。省内相对发达地区纷纷在藏区设立“飞地”产业园区,去年“飞地”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8.5亿元,是2017年的3.2倍,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53.5亿元。
生态保护,文旅产业惠民增收
盛夏的阿坝州州府马尔康,迎来众多游客。沿着干净整洁的青石板小路走进西索民居,许多游客正在“藏家乐”里休闲参观。马上就是当地的锅庄节,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们手捧酥油茶围坐在一起。
“以前家里主要靠种地、养牛,一年也就千把元收入,现在做旅游接待,一年能挣好几万。”2002年,村民路业康搞起了西索村第一家“藏家乐”,他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中操办起“藏家乐”,还经常接待国外游客。如今,有接待能力的西索民居达36户,一次性可接待游客328人,且正处于上升趋势。去年下半年,村民接待游客直接经济收入达15.5万元,平均每户收入达6000元。
“打山水牌、唱特色戏”。在广袤的四川三州地区,植被丰富、景象多姿,几乎处处皆景、村村可游,集自然观光、娱乐休闲、特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旅游方式,在四川三州地区也越来越普遍。目前,四川已出台实施规划,取消对三州部分地区GDP考核排名,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政策,让绿水青山成为助力脱贫的“金山银山”。
如今,四川三州地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加入旅游业,仅全省藏区旅游年收入便接近450亿元。
强化基建,补齐三州民生短板
落日余晖,远山巍峨,一条蜿蜒的“长龙”辗转直上云霄——这就是有着最美“天路”之称的国道318线。“村民们的新居就在公路旁,政府还给大伙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和网络,自个儿和客人都住得舒坦!”318线从甘孜州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穿村而过,村民日泽住进新居后,日子越过越美,他凭借便利的交通和漂亮的新居开办旅店,年收入超过3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在三州地区实施彝家新居、藏区新居等工程,让三区地区居住条件差的贫困户和农牧民过上了用上太阳能、实现电气化、网络全覆盖的新生活。
“村民们的房子一定要坚固,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要住得安全。”三州地区多高原天堑,地质和气候条件复杂,基建难度大,来自中建二局的质量安全员高良忠作为农房建设工程技术帮扶人员,在今年初来到凉山州盐源县,为当地3000多户村民的新建农房做技术规范指导。
“我们对在建农房项目逐一排查,一旦有问题,当天就给出整改意见。”为尽早让村民住上合格的新居,高良忠连日在崎岖艰险的山路上来回奔走,他告诉记者,补上短板,靠的是建设者久久为功的信念,“住上好房子,人们才能安心谋发展。”
近年来,四川三州地区基建项目进展迅速,甘孜稻城亚丁机场、阿坝红原机场、雅西高速公路等纷纷完工,条条高速公路通进凉山和藏区,实现高原天堑和彝区深山变通途。同时,建成“新都桥—甘孜—石渠”和川藏电力联网两条“电力天路”,让全部彝区和藏区接入国家骨干电网,全面消除无电村和无电户。
“三川”重生展新颜
本报记者 宋豪新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位于震中的汶川、北川、青川满目疮痍。11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下,四川全省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地震灾区实现城乡面貌历史性改变、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基础设施根本性提升、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
当年的重灾区汶川,一个个新村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座座厂房在工业园区里拔地而起。走进震中汶川映秀镇,茶祥子茶铺免费喝茶、渔子溪村村民“共享民宿”、70岁老人免费食宿,不仅反映灾区人民的幸福生活,更体现着一种家国情怀。
沿着宽敞的“山东大道”前往北川新县城,一座高达37米的羌族碉楼映入眼帘,清澈的安昌河穿城而过,两旁是现代化房屋和干净宽敞的街道。城里一条充满羌族风情的“巴拿恰”商业步行街,行人熙来攘往,商贩的叫卖声、游客的讨价还价声、孩子的嬉笑声不绝于耳……正如当地群众所说:“我们这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老百姓。”
在“三川”大地上,家家户户都自发地在房顶上挂着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当地群众把国旗当作对国家感恩之心的寄托。这是一片洒满爱和充满感恩的土地,从依靠帮扶到物质富足,再到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快速发展的热潮中,灾区群众始终没有忘记祖国母亲的关爱呵护。
政策暖心日子甜
本报记者 张 文
在四川广元市剑阁县柏垭乡井泉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刚刚脱贫的赵玉林住进安置点的新居后,将“勤劳致富生活美,政策暖心日子甜”的对联贴在门前。
“群众看病不出村,挣钱就在家门口,这样的幸福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赵玉林记得,搬家当天两口子热泪盈眶,和搬过来的村民们一起吃了桌“团圆饭”。“以前住在高山上的土坯房,下雨就担心有山洪和泥石流,出门到场镇上要走一上午,吃水也只能去山里挑井水。”说起以往的艰辛,赵玉林感慨万千。
如今,一栋栋漂亮的民居依山而建,每幢民居外都有菜园,种着紫甘蓝、莴笋等蔬菜;民居前的梯田里种着沙参和脆红李;山下是生态鱼藕基地;山上是剑门关土鸡养殖基地……一幅鱼跃荷塘、瓜果飘香的新农村山水田园画卷尽收眼底。
井泉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只是剑阁县奋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2018年剑阁县实现50个村、7123户20062人脱贫,易地搬迁1806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94%。
《人民日报》(2019年07月30日13版)
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从一穷二白到决胜全面小康……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和前行的脚步,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蜀道难”成为历史,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逸,藏区彝区“一步跨千年”;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速发展……作为西部大省,四川主动服务大局,既是国家重大战略的参与者、建设者,也是贡献者和受益者。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新时代新征程,呼唤只争朝夕的行动者,需要兢兢业业的实干家。坚强、勇敢、勤劳、智慧的四川人民正意气风发走在新时代,斗志昂扬开启新征程。 (宋豪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30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