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坪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2010年,高坪区抓住被列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县(以下简称“重点县”)的契机,以创新机制为抓手,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为突破口,实现了“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社会经济效益突出、群众投资投劳积极”,全力推进重点县建设。
“聚民力”尊重群众意愿
农民是重点县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在实施过程中,区政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指导不拍板,群众说了算。
坚持申报引领。按照“村级自主申请、乡镇核实上报、区上公开评选”的原则,引导群众,自愿申报,县级竞争立项方式确定项目村26个向主管部门申报建设项目和工程类型。
严格建设管理。根据项目实施各环节的不同要求,建立不同类型建设项目群众参与机制。混凝土浇筑、U型渠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实行“群专结合”,由专业施工队伍和受益群众共同建设;管网铺设等一般性技术工程实行“群技结合”,由群众和技术人员联合实施;受益户投劳筹资标准通过“一事一议”确定。
实行建管结合。按照“民建、民享、民用、民管”的原则,确立受益群众的管理主体地位。对灌面在50亩以上的小型水利工程,采取病害民治、水价民定、设施民管的“协会管护”模式;对受益范围广、管护范围宽的渠系,实行受益农户“分段管护”模式;对租赁承包的山平塘,实行自主经营、自主整治、自负盈亏的“业主管护”模式。目前,项目区确权颁证137个,组建了用水户协会40个,分会300个,制定管护公约、协会章程80余个,形成了农村水利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到位”确保工程进度
项目建设过程中,该区在组织协调、资金投入、质量监督等方面下大力气,确保了项目快速度推进、高质量完工。
组织协调到位。区政府成立重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区委、政府主要领导定期督查,分管领导现场督查,县级领导分片挂联、定点负责。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区水务局负责工程规划、技术指导、质量监管,区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负责资金监管,项目乡镇负责协调解决具体问题,项目村是项目实施主体,实现了区、乡、村三级联动。
质量监督到位。质量是重点县建设的生命线,该区在技术指导、质量监督上狠下功夫。技术指导方面,从水务、财政、农牧、建设、国土等单位和相关部门考核选派20名技术骨干,驻点指导,为项目区解决技术难题120件次;质量监管方面,邀请水工专家和质量监督人员组成项目督查组,不定期对工程质量、建设进度等进行督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资金补助到位。坚持“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原则,对已竣工的工程,由村组集体提出申请,经区级相关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按照《高坪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资金管理办法》及时兑付补助资金,支付方式一律采取县级财政报账制,以村为单位将工程进展和资金支付情况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三促进”彰显综合效益
重点县建设实行山、水、林、田、路、池、园、村综合治理,实现了一水兴百业、水兴百业旺。随着项目区水利条件的改善,“等水栽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彻底改变。
一是促进了基础配套。重点县建设后,实现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遇旱能灌、遇涝能排的田园化农业生产格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实现了新增蓄水510万方,恢复和新增灌面3.75万亩,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灌溉条件。
二是促进了产业发展。项目区群众利用充足的水源发展食用菌产业、林果业、畜牧产业,带动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东观镇绿色蔬菜示范园已定植蔬菜5000余亩,园区年亩产值达万元以上,园区群众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马家玛思特有机农业示范园种植台湾苦瓜、水果玉米等特色蔬菜2000亩,2010年,园区产值超600万元,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将达8000万元。
三是改善了人居环境。重点县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住居环境,同时激发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项目区95%以上的农户进行了农房风貌改造和“五改三建”,不少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农家乐,让城市居民旅游观光。
(高坪区水务局 王栋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