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全力以赴降旱魔
来源:四川省农水网
发布日期:2011-08-19
浏览:996
字号:
A+
A
A-
    

今年盛夏,泸州市降水总体偏少,日照强烈,气温高,土壤墒情差,各区县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伏旱,尤其是古蔺县大部、叙永县沿赤水河流域的几个常旱乡镇,伏旱尤其突出。

持续高温  拉响红色警报

今年夏天泸州市降水偏少,各区县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7月各地月雨日为813天,进入8月泸州市仅在3号晚上—4号降了中到大雨,虽对泸州的伏旱有一定的缓解,但雨后气温迅速回升,又出现热浪天气。从89日开始,泸州市各地陆续出现最高气温高于38℃高温天气,随后气温一直飙升,截至814日泸州市大部分地方出现高于40℃的高温。其中叙永最高温度达到了42.4℃,古蔺县最高温度45℃。秋老虎的发威,使泸州的伏旱进一步加剧,目前伏旱普遍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伏旱最早的古蔺从628日到目前已经持续50余天,降水量只有72.5mm。持续晴朗天气,降水偏少,气温高,天气炎热,耗水加剧,使土壤含水量低。

据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基本无降雨过程,仍以晴热天气为主,气温明显偏高,最高气温会一直保持38℃以上,局部超过40℃的高温热浪天气。温高雨少,泸州市干旱将持续发展。

旱情严重   62万人饮水困难

 截止817日,泸州市中小型水库应蓄水38632m3,现蓄水11881m325936口山平塘应蓄水12117m3,现有蓄水5746m31266条石河堰应蓄水4338m3,现有蓄水2366m3。泸州市水利工程现蓄总水量比去年同期减少35%,干旱地区的工程蓄水更显不足。干旱天气给群众生活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古蔺县主要蓄水水利工程1106处,现蓄水量1104万立方米(其中:8座小(一)型水库蓄水661万立方米,48座小(二)型蓄水259万立方米,塘池蓄水184万立方米),与去年同期2017万立方米相比,减少913万立方米。56座水库中蓄水在应蓄水量一半以上的9座,蓄水在应蓄水量一半以下的29座,已放至死水位的18座(玉龙、烂坝、大烂坝、廖灌岩、菜子坪、龙洞、半沟头、团结、上岗、建华、龙安、子槽沟、天星、上坪、新庄、南坳、李旭沟、豆花岩)。1050口塘池中无满水的,半水、浅水的589口,因旱放水灌溉干枯461口。全县有16.8万人、10.1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缺水时间最长达50天以上,最远取水距离11公里。乡镇场镇集中供水站32个,缺水的10个,有2.31万人受影响。县城供水因龙爪河工程大坝灌浆施工期未蓄水,仅有红龙水库应急水源保障,赤水河沿线旱片、古蔺中东部乡镇群众饮水困难。大量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应急供水难度大。已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于来水量减少,部分工程不能满足群众用水需要。部分场镇(如东新、金星)水源锐减后,出现供水紧张局面。

据调查统计,截止817日,干旱已造成泸州市61.895万人和43.30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140.86万亩,成灾面积42.28万亩,绝收面积4.945万亩。

图为:江阳区华阳街道办事处一蔬菜基地受旱茄子

科学抗旱   保障群众安全

面对持续发展的旱情,在泸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落实各项抗旱措施,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困难。

全面实施抗旱预案制度,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各区、县本着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原则,及时修定了抗旱预案,并按照已编制的抗旱预案,根据不同时期的缺水情况和缺水重点,按照节流与开源相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制定了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保证了抗旱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科学调度,合理配置水资源,确保人畜饮水安全。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供水计划,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用水,优先保证城市供水和农村人畜饮水。一是按照“先生活、次生产”的水资源调配原则,缺水地区限制非生活用水,统一调配水资源保障饮水。二是对缺水场镇采取挖掘供水潜力、分片定时供水、节约用水等措施;三是对水源锐减场镇及供水点,组织应急水源供应,采取架设应急供水管道、安装应急泵扬设备等措施;四是强化管理措施,节约用水;五是组织集中送水供应旱片死角、农村孤儿、五保等弱势群众饮水。六是针对集镇居民饮用水水质进行监测和定期抽检,保证集镇居民饮水安全。

尽力保证农业生产。一是对水量充足、具备提水条件的地方,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利用提水设备抽水入塘、田、库、堰和堵溪截流,做好蓄水保水工作;二是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对农民增收影响大的新兴产业、养殖业和种苗大户的用水问题,提高水资源的效用;三是组织群众搞好田埂防渗处理工作,储蓄水源;四是发动群众抗旱自救,加大对水库、山坪塘、石河堰等工程的新建维修整治工作,努力增加水利工程蓄水,对现有灌区渠系、堰沟、塘池进行维修整治、清淤、作好拦截径流蓄水的准备,最大限度地蓄好降雨过境水,提高工程蓄水量。

灾情发生后,市水务局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分成几个组,冒着酷暑,由局领导亲自带队深入重点受旱乡镇,开展旱情调查,指导抗旱工作。合理调配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协调处理好群众的水事纠纷,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全力保生活、保生产、保稳定。工作组深入灾区村社,排查水事纠纷,协调农民用水,鼓励农民采取抗旱自救。突出厂社关系纠集、用水矛盾突出、社会稳定敏感区域为重点,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化解用水矛盾。组织抗旱服务组织深入旱区帮助群众开展打井、送水、机具维修、带机浇地、推广抗旱新技术等服务,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加强与卫生防疫部门的联系,作好饮用水的消毒工作,确保临时饮用水安全。同时,加强与气象、农业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搞好旱情的统计分析工作,结合当地气象部门近期天气趋势预报,利用降雨过程,做好蓄水工作。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搞好水源工程建设,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一方面抓住中央加大水利投入的春风,加快新建水利工程的建设步伐,如适当修建一定数目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多建一些微型水利工程,尤其是人畜饮水工程;另一方面加大病险水库等已成水利工程的整治步伐,以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作用。

泸州市抗旱救灾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正常,未发生一起因缺水而造成的人畜死亡事故。到目前为止,泸州市共投入抗旱人数59.21万人,投入抗旱机具4.68万台套,运水车辆398辆,抗旱用电440.56万度,用油325吨,投入抗旱资金2853.11万元,解决临时饮水困难人口42.46万人,26.74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来源:泸州市水务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