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第四批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含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项目建设实施,宣汉县通过竞争立项争取到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项目,将连续实施三年,每年国家投资2200万元以上,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1万亩。事实上,这一项目在农业综合开发等其它项目中也已开始进行,不言而喻,此项目已成为国家今后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打型工作。宣汉县地处四川东部盆周山区,幅员面积427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 89万亩,是一个拥有130万人口的大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县人民政府批准将全县22个乡镇80个村12.5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十二五”建设规划,并已经于2011年开始实施。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这一项目的具体特点,在此,就山区如何实施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一简要探索。
一、关于建设内容
宣汉县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目标12·5万亩。要顺利完成建设任务,需要分门别类建设更多配套工程。从田(或地)块形状上首先要调形;从田块(或地块)质量上有耕作层厚度、地力培肥;从灌溉上要求实现田间渠道灌溉,有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指标;从排洪除涝上要求定时定量排洪和除湿;从田间道角度要满足农耕机作、道路硬化等等。因此,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从人力、物力,尤其是技术力量上,都需要各相关部门同时配合、同步进行方能达到预期效果,单打独斗是完不成建设任务的。
二、关于建设标准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首先是地区标准问题,与平原地区“田成方,地成形,一渠达万顷”不同,山区是“七沟八梁一面山,处处梯田缀山间”的景象;在南方雨水较多,山洪暴发,陡涨陡落,排洪除涝标准应有不同;灌溉水利用系数在山区能达到0.7~0.8也非常不错;田间道路标准也应变;就田块调形来说是非常艰巨的,也是不能和平原地区同日而语的,山区梯田很小,坡度较大,且随坡就弯,要拉出一个田方地正绿树成行来是不现实的,且翻天覆地重新造田会造成面积减少,因此,应该按照等高线适度排列调型即可。山区梯田很小,且随坡就湾,除翻天覆地重新造田外,要拉出一个田方地正绿树成行是不现实的,因此,按等高线适度排列调型即可。
三、关于实施顺序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盲目蛮干欲速则不达,特别是在山区县实施这一项目,应按照其内部规律和先后顺序,首先应在田间拉出耕作骨架道路,其次对田(地)块进行调型,第三步是水系网络布局,灌排一体,最后方能进行田土配方、地力培肥,如此思路清晰,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关于实施主体
由于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多级投入机制,除中央、省、县投入外,乡村和农户还要自筹和投劳,且项目实施涉及千家万户,具体问题太多,项目建设难度将会大大增加,建议以项目村为实施主体,让村级组织去引导农民把这项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做会好得多。
五、关于组织形式及资金整合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系统性,决定其专业门类多,各行业的技术含量较高,因此,项目县必须建立起切实、高效的统筹机构,实行“分统分”步骤,先组织各参建单位分别按照国家和部门标准、规范提出各专业项目规划建设内容及要求,再集中各部门技术力量集中统筹设计,最后将审查通过的施设方案按专业部门分头负责,指导实施。
结合现阶段项目资金来源以条为主,资金渠道多、实施部门多的特点,只有建立起切实、高效的统筹机构,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方能集中整合各部门下达的建设资金,防止各自为政。达到共同建设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目的。
六、关于建筑材料的选择
目前,建设项目较多,其建筑材料的选择已然成为一个最棘手的问题。过去一度石山遍地,经多年来无计划、无保护、无修复性的过度开采,除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外,现已无处能采集到像样的石头,即便采集到一些也难以达标且价格昂贵。为此,宣汉县自主研发了新型建筑材料——“条型砼”,通过2009年-2011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实践,很适合山区水利基本建设需要,非常成功,并有很多县、市专家前来学习考察,得到各级领导和业内人士好评,现已逐步得到推广。
“条型砼”,顾名思义,就是将砼预制成像标准条石一样的形状,以替代其条石作为建筑材料。其主要优点:形状规则、易于安装;形象美观、糙率更低;质量易控、强度更高;价格更优、工期更短;运输方便、适应性强;经久耐用、保护生态、减少水土流失。
(宣汉县水务局:何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