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而是完全在田野中前进,行径丛林,横越荆棘”。从汶川到芦山,一个刚刚从灾难中站起来的民族,又开始在废墟中砥砺前行。
4月20日8时,地动山摇,同胞的安危从那一刻起便成了我们众人放不下的守候,办公室里多少个夜晚的灯火通明成了一盏盏守候芦山同胞的明灯。
不敢倦怠的生命承托
灾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多一刻赶到灾区,同胞就少一分苦痛。地震发生后20分钟,王华局长、董军书记、局班子成员、各处室主要负责同志与赶到农水局的张强言副厅长已齐齐坐在了会议室,传达冷刚厅长重要指示,紧急部署抢险救灾工作,成立4个抗震救灾工作组,紧急抽调市县111名技术人员组成12支应急供水抢险队,先头队伍即刻奔赴前钱……农水局抢险救灾工作第一时间全面铺开。
震后不到40分钟,王大全副局长带着第一支工作组不顾余震威胁,向震中芦山挺进。随后,陈阳副局长率领另一个工作组赶往受灾严重的玉溪河灌区。王华局长在紧张有序地布置完各项任务后,也迅速带队赶赴灾区一线。
此刻,每个同仁心中都充满着对灾区的担忧。农水局办公楼里,董军书记坐镇,与停止休假、匆匆返回工作岗位的同志们一齐焦急地守候着前线发回的灾情信息,24小时待命。
4月20日下午,灾区余震不断,而唯一能与外界传达信息的通讯工具,却又在此时迟迟不能畅通。“灾区到底伤亡情况怎么样?”“比汶川地震严重吗?”“前方的同仁是否安好?”······对灾情的焦虑,对同胞的关怀,如同沉疴一般萦绕在每个后方农水人的心头。
“来啦,来啦,有信息回来了!”一阵惊呼,每个值守同仁心中都长舒了一口气。下午3时,前方第一批抢险人员通过短信发回了第一条灾情信息----“灾区水利设施损毁严重,水库出险,群众饮水困难”。
前线后方都是战场
4月20日。注定将是一个不眠之夜。“水库险情!饮水困难!水利设施损毁”,每条信息都揪着农水人的心,灾情就是命令,在副厅长张强言的指示下,董军书记连夜召开部署救灾工作会议,决定四川水利供水保障应急抢险队后续队伍立即集结出发。办公室、供水处通宵达旦,迅速组织落实救灾物资设备及抢险队伍,陈鹏、梁照江主动请缨,宋跃更是顶着已经沙哑的嗓子,连夜指挥装车。一夜的备战,没有一个人道过一声苦,一声累,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前线后方都是抢险的战场,争取一点时间就代表着多给灾区一点生的希望。
4月21日早上6时,绵绵细雨淋不透水利人赶赴灾区的急切之心,第一批承载着关怀和希望的供水保障抢险物资在陈阳副局长指挥下火速集结,向灾区挺进。物资的护送任务落到了刘华身上,刚做父亲的他,顾不上家中的妻儿和一夜的疲惫,背上行囊匆匆出发。
“路上小心!”带着一句简单的祝福,第二批、第三批······抢险物资在后方农水人的努力下源源不断的集结,开往灾区。
守候同胞的一盏盏明灯
灯火通明仿佛一夜之间成了农水人的工作常态,灾情数据的统计、报送,每一份看似简单的工作此时都变成了一份担当,那是对同胞苦难的一份担当、是对责任的一份担当。看着农建办、供水处、水库处、灌区处等每个默默守候在电脑前的研判数据、汇总数据的同仁,特别是段霞、李敏妮、叶萍、李莉、黄钟莉、张平那份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是对前线队员最好的支持,是对苦难同胞最深情的守候。
“芦山缺水”“水库出险”“玉溪河灌区灌溉设施损毁”······,周家富、庄耘天、王斌等处室负责人带头全天候的值守,是农水人时刻不敢松懈的最真实写照,看着前方回传的一份份数据,“揪心”可能是此时大家最深的感受。筹集物资、联系抢险人员、组织落实设备,每一环都倾注了农水人的十二分努力。
“宝兴抢通”,“芦山恢复应急供水”,“水库除险方案拿定” ······前方消息回来了,努力终于有了成效。会意的一笑,变成了大伙相互慰藉的一份鼓励,战斗还在继续,“明灯”依然还会长亮。
4月25日,灾后第五天。全国救灾力量都已汇聚雅安,四川水利人的身影一直战斗在最前线。不分昼夜的高强度的工作压在前线队员的身上,他们的身体是否还扛得住?后勤保障是否还跟得上?办公室的老同志迅速采购物资,充实补给。26日,董军书记带着所有农水人对他们的牵挂来到了芦山、宝兴,看望始终战斗在一线的抢险队员,“保重身体”“你们辛苦了”一声声简单问候带去的是一份最暖人心的关怀。
同胞,与你守望相助
新闻还在滚动播报,伤亡数字还在不断上升,看着苦难中的同胞,农水人坐不住了,纷纷开始询问捐助途径。4月24日农水局党委、工会正式设立捐助平台。“100”,“300”代表的已不是数字的多少,而是对苦难同胞的一份沉甸甸的守望之情。4月26日,农水局职工已募集捐款两万元,送往灾区。
一条条生命的通道
生命的救援通道——“王局,先赶往哪?”没有通知、没有指示,局驾驶班胡刚在震后10分钟内自发赶到局内等候指示。在灾区余震不断的情况下,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批敢于担当、勇于冲锋的优秀驾驶员同志才保证我们的一批批救援队伍、物资能够顺利抵达灾区,是他们为苦难中的同胞撑起了一条生命的救援通道。
生命的信息通道——“派出去的救援队伍身在何处”“是否安全”“灾情进展如何”·····灾后的每个夜晚都能看见办公室的灯火通明,不断的与前方队员联系,确认他们的情况与进展,几乎成了灾后办公室时时刻刻都挂念着的一块心病。办公室的同仁在灾后第一时间开辟了应对芦山地震专栏,传回前方抢险消息和指示,通过一条条鲜活的图文信息,为后方指挥部研判灾情、采取措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灾区搭起了一条生命的信息通道
生命的物资保障通道——在这特殊时期, “灾区还缺什么”“你们还缺什么?”成了负责物资保障同仁问的最多的一句话。丁慧、陈静、马兴华等一批老同志关键时候的挺身而出,成了前方队员可以放心依仗的强大靠山,为灾区搭起了一条生命的物资保障通道。
灾情依然还在继续,但是历经“5.12”洗礼过的农水人,始终坚信着戮力同心的抗灾精神,每个人眼里都能读出打赢这场抗震救灾保卫战的决心和信心。
————来自农水局抗震救灾后方报道
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