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高位求进、奋力推进山丘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试点县建设
来源:四川省农水网
发布日期:2013-06-08
浏览:1280
字号:
A+
A
A-

平昌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是典型的山丘区县。2012年起,在顺利完成第一轮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基础上,平昌县开始实施第二轮小农水重点县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试点) 建设。项目实施中,平昌县继续坚持“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的总体思路,完善“三不三议三自主”群众决策机制,创新“三化三统三互动”的建设管理机制,围绕全县“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突出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依靠民力、集中民智、实现民利。仅用半年时间,初步建成了驷马、兰草、南风三大片“田成方、渠相通、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面积2.18万亩,建设效果十分显著。主要做法是:

一、继续强化群众主体地位,坚持“三不三议三自主”

按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试点县建设的新要求,既要做到规划群众做主,建设群众参与,成果群众享受,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激发农民群众治水兴水的内在动力。又要坚持项目的技术标准,充分发挥行业的技术主导作用。

一是体现“三不”。即坚决不办群众不受益的事,不办群众不参与的事,不办群众没能力办的事。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尊重民意,民办公助、整合资源,提高质量、注重效益”和工作思路,在依托水源工程进行项目选址、整合农田建设相关资金的前提下,继续坚持 “村级自主申请、乡镇核实上报、县上公开比选”的竞争立项原则,择优选择项目区,将项目锁定在技术合理、要求迫切、效益明显的地方。去年,驷马镇共有9个村报名竞争比选,元峰、龙台、桃园、五峰、雷鸣、群英等6个村因骨干水源可靠、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筹资投劳措施具体、管护机制健全而被择优入围。

二是落实“三议”。即村“两委”提议、代表审议、村民决议,把决策的过程作为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优化工程方案、落实后续管理的过程。工程建设内容、建设形式、受益群众投劳筹资在水利部门的指导下形成,初步方案必须经水务部门从技术上把关后,才提交村民代表审议,最后召开村民大会集体决议。南风乡凉树村通过PK获准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后,在“三议”中,全村90%的群众赞成以友谊水库为水源点,建设田间灌溉渠,发展粮食+果蔬的复合产业。该村综合大多数群众意见,最后形成决议:整治友谊水库支渠2.6公里,新建田间灌溉渠3.2公里,受益群众劳平投劳10个,土地由村委会和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受益户中协调平衡,青苗损失由受益群众自行承担。

三是突出“三自主”。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管。公开比选项目村,公开选择施工队,公开投资投劳账,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资金怎么筹集、谁来监督都由群众自己说了算。驷马镇群英村选举了由7人组成的青年水库群英村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在县水务局、县财政局、镇纪委等相关部门的现场监督下,由村委会和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通过现场PK确定了专业施工队伍,签订了建设内容、工期、质量、安全等施工合同,在村务公布栏上对上述内容进行了公示,各类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工程建设质量在群众的监督下得到了有效保证。全村共投工投劳5467个,保证了工程按计划超额完成。

二、创新建设机制,积极推进“三化”

我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依托骨干水源工程,构建现代水网、渠网、路网、林网建设,以灌排工程体系为基础,以提高水土资源配置能力和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为保障,对山水林田路池园村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规模治理、彻底治理。

一是科学化规划。把握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和科学内涵,按照“库为命脉水源、塘为骨干水源、池和田为补充水源”的定位,根据山区实际和项目区特点,合理布局水利工程,形成“库塘池田相通、路堰渠系配套、集雨节灌互补”的综合水利体系。坚持“以水源工程为保障,以水网建设为重点,以平整土地为保障,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依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2012年,我县以友谊水库、青年水库、九龙桥水库灌区为重点,建设渠道135.78公里,构建现代水网,提高灌区域内供水保障能力,实现了“多库串联、库塘串联、水系联网,优化调度配置水资源”的水网体系,为建设“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奠定了基础。

二是标准化建设。根据深丘区地块分布特点,以灌区为单元,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实行水利、农业、国土、林业等整体推进,综合治理,做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产量高”,基本实现现代园田化。2012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水利、水保、农发、交通、国土、扶贫、林业、农业等涉农项目,整合涉农资金4385万元。在元峰村着力打造产村相融、生态文明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片2580亩,整治山平塘9口,建设田间灌溉渠12.7公里,蔬菜大棚1250亩,耕作路3.1公里,文明路5公里,实施风貌改造223户,探索出了山区特色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路子。

三是规范化管理。通过规范建设程序、完善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护责任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工程建设的同时,配套建立起专业操作、程序规范的工程建设机制,产权明晰、责任落实的运行管护机制,合理调配、农民自主的农业用水机制和职能全面、服务到位的基层服务机制,确保节水工程良性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按照省水利厅《关于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全面开展了43个乡镇水务建设管理站阵地建设,“一村一员、一村一会、一塘一员”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抗旱服务队、喷微灌设施维修队的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

三、强化项目管理,紧扣“三个统一”

一是项目建设与水源配置统一。所有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必须经过水资源论证,根据项目区水资源分布情况,对水资源统筹考虑,依据灌溉定额对不同灌区供水需求进行统一安排,保证每一处灌区都有可靠的水源保障。

二是项目实施与技术标准统一。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工程技术和管理规程、规范,建立健全行业定额和标准,形成适合项目实际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都要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节水模式进行规划建设,确保工程质量,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三是建后管护与工程效益统一。骨干工程由水管单位统一管理,田间小微型工程通过明晰产权统一交由农民用水户管理,水管单位与用水户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统一用水分配。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依据工程体系状况,由水管单位进行一体化运行调度,确保发挥灌区功能。

四、保障项目成效,实现“三个互动”

一是项目实施与产权改革互动。项目实施前,项目村以明晰工程产权为核心,以落实管理责任为目的,以发挥工程效益、维护工程安全为目标,坚持“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原则,即凡是要申报小农水项目村的必须先进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持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和民政部门登记颁发的农民用水户协会证书,为报名参加项目竞争PK的必备条件。南马村水利工程在2012年进行改革后,6口山平塘当年收入水费1.3万元。王家塘、杨家塘两个农民用水户协会会长主动找水务部门技术员对两口塘的病害进行勘测设计和投资预算,组织会员筹资投劳1.5万元将病害进行了彻底整治。

二是项目实施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将新农村建设规划为蓝本,以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为主线,同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基础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驷马镇元峰、革新村整治山平塘16口,建设田间灌溉渠16.3公里,建集中供水工程1处,蔬菜大棚186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400亩,新建文明路4.7公里,新建民居90户,实施风貌改造262户。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步改善,农村面貌出现新的生机,目前,两个村已规模发展蔬菜、水果等产业800亩,传统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该村群众人平年增收1100元。并建起了休闲广场、村办公室、医务室、超市、农家乐,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人气和财气,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精神文化生活也富起来了。兰草镇梁铜村通过九龙桥水库渠道建设,有了可靠的水源保证,吸引了该村返乡农民工张元兵,租赁土地380亩,种植“巨玫瑰”、“红玫瑰”、“红富士”等优质葡萄,年产值将达400万元。

三是主管部门与相关单位互动。县上及各项目乡镇党委、政府均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小农水建设领导小组,并制订了详实的工作方案和措施。水务局负责项目规划设计、技术指导、质量把关、验收决算等;财政局、审计局负责资金监管;农业、林业、国土、等涉农部门捆绑项目投入;纪委、监察局负责监督监察;项目乡镇、村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受益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协调解决具体问题、落实工程建后管护,水务局、项目乡镇与项目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县目督办严格按目标任务进行考核。工程竣工验收后,兑现资金补助。审计局及时审计,不留隐患。严格落实县级部门包片、乡镇干部包村、村社干部联户、技术人员包点的责任机制,实行目标责任公开、工作轨迹公开、绩效考评比公开,将建设内容、建设工期、项目补助、群众投资投劳等内容全面公示,接受群众及社会监督。

(平昌县水务局:唐峥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