驷马镇党委、政府自全县召开2012年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动员大会以来,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坚持“五到位三强化”,做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
一是宣传发动到位。为了让广大群众成为项目建设的主体,积极引导参与建设,使其了解相关政策,该镇成立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领导小组,与项目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召开了全镇动员大会和“一事一议”村民代表大会,邀请了水利工程技术员到场指导讲解,答惑解疑。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及农村青壮大量外出务工,要通过“一事一议”组织群众投劳筹资,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农民投工投劳,兴建短、平、快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用好用活“一事一议”,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春节前后返乡时机,进行工程建设尤为重要。还充分利用赶场天,向广大干部群众发放小农水政策宣传单,做到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是体制改革到位。按照“政府引导、分级管理、群众主体、部门指导、先改后建、先建后补”的原则,由受益群众民主协商,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制定协会章程,健全工程建设、管理、用水三个制度,实行民主谋水,协会管水。
三是科学规划到位。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尊重民意、民办公助”的原则,该镇结合水利工程现状,科学规划,整治病害,配套渠系,形成了库塘堰池相连,彻底打破了“最后一公里”的瓶颈。规划时,发放“小农水建设问卷调查”,与村社干部、群众代表踏勘选点,召集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遵循“先急需、再必须、后发展”的原则,统筹解决问题。规划了元丰村、群英村、雷鸣村以灌排渠系建设为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实施方案。
四是技术指导到位。每个村落实一名工程技术人员,驻点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做到技术“三统一”。统一技术标准,依据《小农水建设施工技术要求》,按照现场施工技术方案,进行工程建设。“统一技术指导”,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工程一线,现场施工,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到验收,进行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第一线解决技术难题,做到小农水建设项目发展到哪里,技术指导就到哪里。“统一技术把关”,各施工单位要严格施工程序,工程技术人员严把质量关,对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施工单位应停工整改。
五是质量监督到位。按照民办公助的特点,实行“分片负责、乡镇包干、村社专人、群众自主”的四级监管监督机制。县财政局、县水务局、项目乡镇和村全程监督,项目村要设立“施工、质监、资金”三个管理小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确保工程质量,全面落实党员、群众代表质量监督制度。
该镇坚持“民办公助、先改后建、先建后补”的建设机制,实行民决民建民管,自主实施、自主监管。坚持以灌排工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和利用效率为核心,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一是强化督导考核机制。把“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镇政府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实行达标销号制度,确保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对完不成建设任务目标或出现重大问题的,严格实行问责。
二是强化群众投入机制。采取“以工换工、以工折资、轮流整治”的方式,人机结合,加大机械投入力度,有效解决了劳力少、出工难、效率低等瓶颈问题。
三是强化建后管护机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坚持建管并重,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实行“先建机制、再建工程”,把明确管理权属、落实管理职责作为工程建设的前置条件。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实行“自有、自用、自管”;对受益范围较大的工程,交由农民用水户协会、村组集体组织、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管理,切实解决农村水利设施管护不到位的问题。
截至目前,该县召开了全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启动会,各项目村全面完成了施工队伍比选,确定了施工队伍,各项目村已全面启动工程建设。驷马镇元峰村已完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1200亩,改造山平塘12口,新建蓄水池16口,新建田间灌溉渠12.7公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450亩,建耕作路1.1公里,文明路5公里,实施农户风貌改造223户。
(平昌县水务局 何煜之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