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名山县2012年度小农水项目主体工程完成近80%。
腊月农闲时节,在项目典型村前进乡楠水村,笔者见到,田地上已无农民干活,只有渠线上施工队和浆砌砖、如豆人寸马的身影。在一片茶地和空闲稻田相间的平坝里,新修整治的沟渠用浅灰色的水泥浆砌粉护,外观规整,线条端直,三面光硬化,如套上一层坚硬的盔甲护身。整治后主渠的设计流量有0.35个,不论丰枯都可从上游的楠庙堰取水,水尽其用,一点不浪费。按实施方案,主渠边垂直新修了一条深入平坝中部田间地头的细长支渠,支渠中间又垂直交叉着一条整治后的排湿沟。灌渠排沟功能齐备,高灌低排,成龙配套,自成体系,怕干的稻田有渠可灌,怕湿的茶地有沟排水,旱涝保收,水旱从人,各从其便。
主渠外的平台宽度一米,以前是难走且不能过车的泥巴路,现在硬化拓宽为可以过人过车(小型交通运输工具)的生产便道,远看路渠一体像一条舒展平顺的高速公路。路上档升级,不再泥泞坎坷,村民骑车直达,运载省力省时,产销方便快捷。这种路叫“沟代路”,是以沟代路的简称,是工程技术人员对这种路的特称,真是形象贴切。
楠水村地处场镇所在高岗下的一个平坝,四周坪岗交错,溪谷纷呈,中间坦荡如砥。从高处远观,端直的渠线将广野分成网格,砂浆粉护的渠道耐用耐看,与乡村环境和谐相融。因为支农资金的密集投放,打通断头渠,理水修沟,水、路、渠连线成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幸福指数得到提高,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和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础,当地农民不用离乡背井外出打工也能就地致富,都说沟渠和路修得好,虽然种茶多了,用水少了,但水沟修好了,水和沟都有了归揽,用水更方便了,大有好处。
(名山县水务局 蒯菱)